《史记》中有记载,纣王释放了姬昌之后,姬昌便陆续征讨了犬戎、密须、耆国、邘国、崇国等地。特别是在攻打耆国后,商朝的祖尹对此深感忧虑,然而纣王却毫不在意,冷笑道:“天命既定,何必过于忧虑!”而《尚书》中的记载提到,西伯(姬昌)成功征服黎国后,祖伊深感不安,慌忙前去向纣王报告,内容与《史记》中的记载相吻合。总体来看,无论是《史记》中的“伐耆”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平台,还是《尚书》中的“戡黎”,都指的是同一件事——姬昌攻打黎国。
然而,问题就在于比《史记》更早的《尚书》中,仅仅提到“西伯戡黎”,并没有明确指出西伯究竟是姬昌还是姬发。西汉以来,学者普遍认为“西伯”指的便是姬昌,但宋代的学者却持不同观点,认为“西伯”应该是姬发。那么,究竟是谁攻打了黎国呢?这一问题在新世纪的研究中,尤其是战国竹简的发现后,获得了新的启示,传统的历史记载可能被推翻。
姬昌攻打黎国的不合逻辑之处
展开剩余71%根据《周本纪》,黎国即是耆国,而在《殷本纪》里,黎国还被称作“饥国”,它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,距离殷都安阳仅有150公里。这一地理位置表明,黎国是商朝的强力盟友之一,位置接近商朝的核心区域。然而,周朝与黎国的距离较远,这一情况却产生了一个极为难以解释的问题。
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姬昌晚年的征战顺序是:“犬戎、密须、耆国、邘国、崇国”。现代高速公路的里程显示,从陕西宝鸡岐山到山西长治的距离接近700公里,这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。姬昌为何要冒如此之大的风险,远征黎国?更令人疑惑的是,商朝的强大势力在黎国附近,姬昌如何保证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次远征,不被商朝阻止?
如果姬昌真的攻打黎国,那么他就必须冒着后路被切断的巨大风险。尤其是在黎国距离殷都如此之近的情况下,即便纣王对黎国心生不满,他也必然会出手相救。商朝的反应几乎可以预见,黎国一旦被攻占,商朝很可能会直接出兵迎战。而此时的姬昌是否能够确保商朝不会出兵,从而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,仍是一个巨大的疑问。
此外,即便姬昌打击黎国的目的是为了削弱商朝的威望,但这种远征可能会引发商朝的强烈反应,甚至可能会导致商朝战略重心向西转移。换句话说,姬昌攻打黎国虽然有政治目的,但从军事和政治逻辑来看,这样的举动所带来的政治收益似乎微乎其微,反而带来更多的风险。
战国竹简提供的新视角
进入21世纪后,清华大学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楚简,这些文献被统称为“清华简”,其中有一篇《耆夜》对周武王的事迹进行了详细记载。根据《耆夜》的描述,戡黎的真正主导者是姬发,而非史书中所提到的姬昌,且时间发生在周武王八年。这个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,使得商朝和周朝之间复杂的局势得以澄清。
《耆夜》详细记录了周武王在征伐黎国后,回到周朝进行庆功的情形,场面盛大,周公、吕尚等重要人物都参与了这一庆典。根据这一记载,可以推测,周武王姬发在攻占黎国后,才对商朝构成了威胁,这也就为接下来的牧野之战和灭商计划提供了重要的背景。在这个过程中,商朝对周朝的反应似乎迟缓,可能是因为当时商朝已经深陷东夷战争和内部斗争的泥潭,无法及时作出有效应对。
根据史书记载,周武王姬发在戡黎之后,花了一年多时间准备伐纣,史料中提到的“孟津观兵”事件便发生在戡黎后的一年,紧接着就是伐纣。这一时间线使得姬发的行动显得更加紧迫和合理,也与后来的胜利战役高度契合。
结论
总的来看,《史记》中的姬昌戡黎的记载,可能存在历史误解或传承上的偏差。根据新的学术发现,特别是《耆夜》中的记载,真正发动戡黎战争的应当是周武王姬发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平台,而非姬昌。这一新认知不仅能更好地解释当时商周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,也为我们提供了更符合逻辑的历史解读。当然,即使《史记》在这一点上存在问题,它依然是中国历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文献,细节上的争议并不会影响司马迁及《史记》的历史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