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周文王姬昌育有十个儿子,长子伯邑考,次子姬发,以及第四子姬旦。由于姬发和姬旦特别贤能专业杠杆配资,并且帮助文王辅助政务,因此姬昌最终决定舍弃伯邑考,立姬发为太子。尽管伯邑考年纪较大,但在他去世时似乎只是自然死亡。等到姬发继位时,伯邑考已经去世,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件发生。
然而,《帝王世纪》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则显得更加复杂。纣王在囚禁姬昌时,曾经为了试探姬昌的野心,将伯邑考作为质子,烹煮成汤,并说道“圣人当不食其子羹”。但姬昌吃下了这个汤,纣王因此认为姬昌不具备圣人之德,不值得信任。虽然这一细节很可能是后人的杜撰,但伯邑考被烹煮的部分内容却有可能是事实。
展开剩余76%长期以来,《史记》作为更具权威的历史文献,通常被认为是更为可信的。因此,伯邑考被废除的说法在历史上占据了主流,很多人相信他在周国内正常去世。然而,殷墟的考古发现却揭开了一段更加令人震惊的历史,显示出《帝王世纪》中的伯邑考死亡事件可能确有其事,而这一事件背后的真相或许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学研究揭示。
1959年,在殷墟宫殿区东侧数百米处,一处商人贵族的居住区内,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祭祀坑。这个祭祀坑分为三层,每层都有数十具尸骨,推测这些尸骨来自商末纣王时代。通过综合分析,专家发现其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。首先,尸骨旁边发现了大量的海贝和青铜器,这表明这些祭品的对象不仅限于战俘或奴隶,甚至包括了贵族。铭刻有“戍嗣子”字样的青铜鼎,是商王用来纪念“戍嗣子”家庭的礼器。
其次,祭祀坑中的尸骨并不完整,许多尸体的头部和身体分离,而坑内还发现了炭块、火烧土等遗物,表明地面上还举行了焚烧祭品的仪式。根据这些证据,可以推测祭祀坑中尸体的其他部分被烧烤后食用,这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祭祀行为。这一发现无疑印证了《史记》对纣王处死贵族的记载。然而,与其他商王不同的是,纣王将国内的贵族作为祭品,而不像前代商王那样捕捉异邦酋长进行祭献。这个做法可能是导致纣王与贵族关系日益紧张的一个原因。
伯邑考的下落,一直以来都成谜。根据《帝王世纪》的记载,他的死亡过程疑似被烹煮,或许只是他作为祭品的一部分。虽然人祭是商朝的宗教习惯,但周人并不进行这种仪式。事实上,在周朝的遗址中,甚至没有发现过人殉的痕迹。随着考古学的深入,殷墟的多个祭祀坑反映了商朝祭祀的普遍性和狂热性,伯邑考被作为人祭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。
事实上,周文王姬昌在反商的过程中,似乎经历了深刻的个人转变。《史记》记载了他与商朝的关系变迁。最初,姬昌曾臣服于商朝,但在被囚禁的过程中,他逐渐产生了“翦商”的想法。历史学者高亨曾提到,《周易》中的“含章可贞”一语,可能暗示着姬昌在狱中已悄悄策划着反商的计谋。即使在他出狱后,表面上和商朝保持着合作关系,但随着周国的实力逐渐增强,姬昌最终选择了反商。
伯邑考之死可能是促使姬昌反商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姬昌在被囚禁期间,目睹了如此残忍的祭祀仪式,可能激发了他内心的愤怒和复仇心情。最终,姬昌不仅成功策划了“翦商”计划,还在周朝的崛起中为自己和家族复仇。当周朝打败商朝后,伯邑考的坟墓被安葬在了安阳汤阴的羑里城,成为历史的一部分。
从这些考古证据和史料记载来看,伯邑考的死亡并非简单的自然死,而是在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宗教祭祀的复杂背景下,揭示出商朝和周朝之间深刻的历史冲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